*Adam Grant 是沃頓商學院最年輕的終身教授、全球25位最具影響力的管理思想家之一,他的《Give and Take》是沃頓商學院最受歡迎課程,被《財富》雜志及《華盛頓郵報》列為必讀商業(yè)經典。
作為一名組織心理學家, 我花了很多時間去研究職場, 結果發(fā)現(xiàn)到處都有妄想癥,人為引起的妄想癥, 我叫他們“索取者”(Taker),索取者在職場互動中總以“自利”為目的,總在想:“你能為我做什么?”;這些人的對立面叫“付出者”(Giver),他們在職場互動中總是想:“我能為你做什么?”
大家可以想想自己是哪種類型。我們都有付出和索取的時候,你的類型取決于大多數時候你對別人的方式,也就是你的默認類型。
當然,不是所有“索取者”都很自戀,有些是被傷害過太多次的“付出者”。我很好奇,這種極端的人有多普遍, 于是我研究了 3 萬多人,來自不同行業(yè)不同文化背景,結果發(fā)現(xiàn):大多數人正好處在付出和索取的中間。
他們選擇了第三種類型, 叫“互利者”(Matcher),如果你是互利者, 你會力求付出與獲取的平衡等價交換——你幫了我,我才會幫你。這似乎是種穩(wěn)妥的生活方式,但這種生活方式是最高效的嗎?
我研究了許多組織, 成千上萬人。 我讓工程師們估測自己工作效率;我觀察了醫(yī)學生成績; 甚至營銷人員的銷售額。出乎意料的是:上述工作中表現(xiàn)最差的都是“付出者”。
完成任務最少的工程師, 總在幫別人多,回報卻很少,他們光給別人干活了,完全沒時間和精力干自己的活;在醫(yī)學院,成績最差學生基本都“十分贊同”類似陳述:“我很樂于助人”,這說明你信賴的醫(yī)生,在讀醫(yī)學院時懷揣著“我誰都不幫”的想法。
在銷售中, 最低的銷售額來自最慷慨的銷售人員。我曾接觸過一個,他付出者分數很高,我問他:“你怎么做得這么爛……” 我沒敢這么問,但是——“在銷售中,慷慨大方的代價是什么?” 他說:“我太在意我的顧客了, 所以我才不肯把垃圾產品賣給他們。”
但實際上有一個意外發(fā)現(xiàn):雖然“付出者”總犧牲自己, 但他們讓整個組織變得更好了。
我們有大量證據,許多關于團隊或組織中“付出”行為頻率的研究都說明:人們越樂于幫助別人、分享知識或提供指導, 整個組織各項指標都會變好——高利潤、高顧客滿意度、低員工流失率,甚至經營成本也會變低。
付出者花了很多時間去幫別人,使團隊進步,不幸的是:他們卻要獨自受苦。
因此,我想聊聊:怎樣的組織文化才會讓“付出者”取得成功。
01
既然付出者的工作表現(xiàn)不好, 那誰的表現(xiàn)最好呢?
先說好消息:不是“索取者”。
“索取者”通常在工作中得道容易,失道也容易,并且一般會栽在“互利者”手里:如果你是互利者,你會堅信“以眼還眼”——一個“公平”的世界。當你遇到“索取者”時, 你覺得自己被賦予了一項使命,那就是要把這個“索取者”整得無法自理。
于是正義得以伸張——因為大多數人是互利者, 這意味:如果你是索取者,終有一天會面臨正義的審判。
“風水輪流轉,你做了什么,總有一天會輪到自己頭上。”
所以,符合邏輯的結論應該是:工作表現(xiàn)最好的一定是“互利者”。是這樣嗎?然而,事實并非如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