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《第五項修煉》(上)
作者:[美] 彼得·圣吉
閱前思考: 1.什么是學習型組織? 2.如何把公司培養(yǎng)成學習型組織? 3.個人如何實現自我超越? 現在世界變化的速度已經是指數級的了,個人如果不保持學習,很可能就被替代。同樣,企業(yè)作為在商業(yè)競爭中的實體,也需要不斷學習,才能夠在風云突變的商場上立于不敗之地。 ▲學習型組織的重要性 企業(yè),比以前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成為一個學習型組織。那么,如果企業(yè)每個成員都保持學習,就可以使企業(yè)成為學習型組織了嗎?企業(yè)想要成為學習型組織,還需要哪些要素呢? 管理學經典——《第五項修煉》正式回答了這個問題。它描述了公司要成為學習型組織,需要做到下列五點:系、自、心、共、團,即是系統思考、自我超越,心智模式、共同愿景以及團體學習。 接下來,讓我們一一分析這五個要素的理論和實踐操作,幫助自己的公司成為學習型組織。 首先我們介紹系統思考,這是文章強調的第五項修煉,也是運用其他四項心法的宏觀把控。 ▲建立起系統思考 系統思考是什么?下面舉個例子。當烏云密布、天色昏暗,我們便知道快要下雨了。我們也知道在暴風雨過后,地面的流水將滲入好幾英里以外的地下水中,明日天空又要放晴。 這一切的事件雖有時空的差距,然而事實上它們都息息相關,且每次運行的模式相同,每個環(huán)節(jié)都相互影響,這些影響通常是隱匿而不易被察覺的。 惟有對整體、而不是對任何單獨部分深入地加以思考,你才能夠了解暴風雨的系統。企業(yè)和人類其他活動,也是一種“系統”,也都受到細微且息息相關的行動所牽連,彼此影響著,這種影響往往要經年累月才完全展現出來。 所以,系統思考要求我們將事物看成一個動態(tài)發(fā)展的、長期的過程,以觀其全貌、找到改變的關鍵點。 我們以一個最基礎的系統思考模型:舍本逐末,來看看如何系統思考。 ▲舍本逐末的系統思維模型 舍本逐末是指:采用一些簡單的、立即見效的解決辦法,去解決問題,治標不治本。 戰(zhàn)國時期,有一次齊王派遣使者拜訪趙威后,趙威后熱情接待,在收下使者的禮物之后,趙威后熱情地問:“好久不見了,貴國的莊稼長的怎么樣?。俊笔拐呗犕?,有些不高興地回復:“我國國君為了兩國的友好,特地派我來拜訪您,您不問候我的國君,反而問候莊稼,這是什么道理?” 趙威后聽完笑著說道:“你錯了,沒有莊稼,如何養(yǎng)活人民?這是本末之別!難道我們要舍棄根本,關注那些末節(jié)?”使者聽完恍然大悟,對自己的無禮態(tài)度感到十分羞愧。這個使者在思考的時候,很顯然沒有考慮到根本,所以他沒辦法像趙威后那樣,意識到真正重要的地方。 我們再舉個例子。比如,忙碌的管理者常引進人力資源專家來整頓人事問題。人力資源專家可能暫時解決問題,但是并沒有改善其他的人事相關問題的能力。最后其他的人事問題依舊發(fā)生,而管理者將如同以前那樣依靠人力資源專家,而以前求助 外面的專家獲得成功的事實,使管理者更傾向求助于專家;另一方面,專家們也因愈來愈了解狀況而更有效率。 一段時間之后,更加依靠人力資源專家的,造成人員成本上升,管理者解決此類問題的能力反而退化,這就是一個舍本逐末的系統思維模型。 ▲找到解決問題的“杠桿點” 那么解決的“杠桿點”在哪里呢?想要扭轉舍本逐末的情勢,需要增強治本的反應與減弱治標的反應。 在上述例子中,要想解決公司人事問題,不能夠過分依賴于外界的人力專家,而要在組織內部培養(yǎng)有人事管理能力的人才,或者直接聘請。 系統思考講到這里,其實就是要長遠地、整體地看待問題,找到根本的“杠桿點”以解決問題。這是建立學習型組織的底層思維模式,在其他四項的修煉過程中,應始終不忘系統思考。 接下來,我們詳細介紹其他四項:自我超越、心智模式、共同愿景、團體學習。 自我超越是指突破極限的自我實現,或技巧的精熟。自我超越雖然是個人層面,但是只有透過個人學習 ,組織才能學習 。 ▲引導個人學習 目前有些公司管理層已經體會到了引導個人學習的重要性。日本京都陶瓷的創(chuàng)辦人兼社長稻盛和夫說:“不論是研究發(fā)展、公司管理,或企業(yè)的任何方面,活力的來源是‘人’,而每個人有自己的意愿、心智和思考方式。如果員工本身未被充分激勵去挑戰(zhàn)成長目標,當然不會成就組織的成長、生產力的提升,和產業(yè)技術的發(fā)展?!?/span> 也正是這種鼓勵員工自我超越的理念,使得員工發(fā)揮出最大潛能,公司也蒸蒸日上,從初創(chuàng)到三十年后,銷售額達20億美金,幾乎沒有舉債,由此達到了雙贏。 ▲超越自我 既然鼓勵個人自我超越能幫助企業(yè)成為學習型組織,那么,個人如何實現自我超越呢? 1.建立個人愿景。把焦點放在真心追求的終極目標,而非僅放在次要的目的,這樣的能力是“自我超越”的基石。 ▲建立個人愿景 “愿景”有多個構面。它可能是物質上的欲望,像功名利祿;也可能是社會貢獻方面,像幫助他人。這些都是我們心中真正愿望的一部分。 但社會趨勢常會影響個人的愿景,社會輿論也常會褒貶個人愿景的好壞。這也是為什么實現個人愿景需要勇氣,而自我超越層次高的人便能游刃有余地處理自己的愿景。正如日本人對于如此高超的境界所作的描述:“到了合一的境界,一個人的愿景與他的行動之間,甚至連細如發(fā)絲也放不進去?!?/span> 2.保持創(chuàng)造性張力。意思就是看清愿景與現狀之間的差距,以此張力來指導自我超越。 美國波士頓賽爾提克(Celtics)籃球隊的傳奇靈魂人物羅素(Bill Russell),在打完每一場球之后,都會為自己評分。滿分100分,他從來沒有得過65分以上。然而,就因為他拼命要達到自己的標準,他成了最杰出的籃球員。 3.看清內在的無力感。曾經幫助上萬人發(fā)展創(chuàng)造力的弗利慈說:“實際上大部分人都有一個牢不可破的信念,認為我們沒有能力實現自己想要的。” 而要打破這種固有的無力感導致的對自我超越的障礙,我們可以降低愿景,使目標達成更容易;再來可以用一種達不到愿景的負面影響來鞭策自己;最好運用意志力,找出實現目標的一切阻力,全神貫注地去逐個擊破。 其實,望梅止渴的故事就是利用梅子林這個“愿景”讓員工一下子擁有前進的動力,從而專注于行軍,擊破疲憊和饑餓。 ▲領導要以身作則 如果要在企業(yè)中培養(yǎng)員工的自我超越,最重要的是領導不能強迫他人發(fā)展自己的自我超越。我們能做的,是培養(yǎng)一種“員工可以實現自我超越”的公司氛圍,比如,提供有所幫助的在職培訓等。 至于領導的核心策略則很簡單:以身作則。自己實現自我超越,才能鼓舞他人。 本書思維導圖(點擊保存大圖后效果更佳)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