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疑人不用, 用人不疑”, 幾乎是幾千年來中國的一個管理傳統(tǒng)。
《孫子兵法》說: “將能而君不御者勝。”意思是如果將軍能勝任指揮戰(zhàn)爭, 而君主又不橫加干預(yù), 那么軍隊取勝的可能性就大。宋代歐陽修也說過: “任人之道, 要在不疑。寧可艱于擇人, 不可輕任而不信。”意思是說要看準了再用, 寧愿挑花眼也不能挑錯了人, 誤把劣馬當良驥。
我曾經(jīng)在討論會上聽過很多人在背誦它, 而背誦的理由只是純粹為自己的想法做膚淺的辯解: 要么是含蓄地批評上級主管的不信任或者牽制; 要么是表明自己的”放手”是在充分信任下屬。
每個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信任, 這是一種基本的心里需求: 希望自己在別人眼睛里是一個可以信賴的人。春秋時期, 魏文侯派大將軍樂羊去攻打中山國, 由于樂羊在魏國得罪了不少人, 這些人便上書誹謗樂羊里通外國, 圖謀反駁。魏文侯對此一概置之不理。
三年后, 樂羊凱旋而歸, 魏文侯就把那些誹謗奏章拿給樂羊看; 于是, 樂羊因為感激魏文侯對他的信任, 更加死心塌地效力于魏國。這類事情在中國歷史上很多, 古人云: “士為知己者死, 女衛(wèi)悅己者容。”知己、悅己其實就是信任和欣賞; 而信任、欣賞他人, 就會令被信任、欣賞者即使赴湯蹈火也心甘情愿。
但是, 面對”用人不疑”的強勢思潮, 也有企業(yè)家提出了激烈的質(zhì)疑, 海爾總裁張瑞敏非常強硬地指出: 干部必須接受監(jiān)督制約。他說: 所謂”用人不疑, 疑人不用”是小農(nóng)經(jīng)濟的思想產(chǎn)物, 是對市場經(jīng)濟的反動, 是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的糟粕, 是導致干部放縱自己的理論溫床。《海爾報》也層撰寫專文討論這個問題。該文指出, 通過賽馬賽出了的人才就用, 但被任用了的人并不等于不需要監(jiān)督。必要的監(jiān)督、制約制度對于干部來說, 是一種真正的愛護與關(guān)心, 因為道德的力量是軟弱的, 不能把干部的健康成長完全放在他個人的修煉上。“無法不可以治國, 有章才可方圓”, 在市場經(jīng)濟條件下, 權(quán)力在失去監(jiān)督的情況下, 就意味著腐敗。所謂的道德約束、自身修養(yǎng)、素質(zhì)往往在利益面前低頭三尺。”將能而君不御”沒錯, 但權(quán)力的下放并不等于監(jiān)督制約的放棄。越是有成材苗頭的干部、越是貢獻突出的干部、越是委以重任的干部, 越要加強監(jiān)督。總之, 只要他們手中有權(quán)、有錢, 就必須建立監(jiān)督機制制約。
在這種思路的指導下, 海爾建立了系列的”賽馬規(guī)則”, 包括三工并存、動態(tài)轉(zhuǎn)換制度; 在位監(jiān)控制度; 屆滿輪流制度; 海豚式升遷制度; 競爭上崗制度和較完善的激勵機制等。
“疑人不用, 用人不疑”的古訓, 在當今的社會背景下似乎正在接受著時代的挑戰(zhàn)。
面對這些眾說紛紜的說辭和做法, 我們究竟該如何抉擇呢? 難道在這個問題上, 就沒有真正的解決之道嗎? 兩難的選擇, 使得很多的管理者痛苦不堪, 用人成了“公說公有理、婆說婆有理”的一個難題。